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


以福德來賺錢

巴楚仁波切曾對一位年輕人說了一段話,這段開示非常適合在家人,特別是今日經濟不景氣的環境。

「不論你從事什麽樣的工作,都應懷著勇氣和耐心來從事,直到完成。
你的心不應該追逐衆人之口,應該善巧地堅持很長一段時間。
最後,如果這件工作是好的,那麽你應該感到滿足。
如果失敗了,你應該毫無悔恨地忍受,不責怪他人。

只有兩個方法可以讓計劃成功:
藉由智慧或藉由福德的力量。
透過三寶來積聚福德,乃是人們獲得今生與來世安樂的唯一方式。」
積聚少量的福德,勝過動用九牛二虎之力來賺取錢財。


在世人面前,你扮演佛教徒——堪布希阿榮博開示



在世人面前,你扮演佛教徒;

在佛教徒面前,你扮演道行更高的佛教徒;

在上師面前,你扮演“孺子可教”的好弟子

……這種扮演,可能是有意的,

但絕大部分時候卻是無意識的。

換言之,你以爲自己是佛教徒,而實際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。

你換一種吃飯、睡覺、說話、生活的方式,定期燒香、磕頭、放生,爲宗教或公益事業出錢出力。

這都沒有問題,關鍵是:

你做這些是爲了向世人證明你是佛教徒,或是爲了讓自己安心,肯定自己的確走在公認的正道上,還是爲了把自己的本來面目探個究竟。

佛陀傳授八萬四千法門,無一不指向解脫;

但不論修哪個法門,若只是做表面文章,

而不肯硬碰硬在自心上下功夫,解脫都將遙遙無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完全暴露了,徹底覺悟了-秋陽創巴仁波切
 
若不先努力通過持戒和修法的窄道,便不能證得空性。修法在開始時不能沒有,但到了某一階段便須漸退。從究竟的觀點來看,整個學習與修行的過程,都是多餘的。我們可以一眼看出無我。但我們不能接受這麽簡單的事實。換言之,我們必須學習去掉所學。整個過程就是除“我”的過程。我們以學習處理不正常的思想和情緒爲始,然後經由瞭解空性或敞開性而除去錯誤的概念,此即空性的證得。“空性”的梵語是“舜若多(shunyata)”,字面的意思就是“空”、“空性”、“空間”,空無任何概念化的心態。龍樹在其所著《中觀論》中說:“正如日光破除黑暗,大智者已降伏其心之惡習。他既不見心,亦不見心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