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完全暴露了,徹底覺悟了-秋陽創巴仁波切
 
若不先努力通過持戒和修法的窄道,便不能證得空性。修法在開始時不能沒有,但到了某一階段便須漸退。從究竟的觀點來看,整個學習與修行的過程,都是多餘的。我們可以一眼看出無我。但我們不能接受這麽簡單的事實。換言之,我們必須學習去掉所學。整個過程就是除“我”的過程。我們以學習處理不正常的思想和情緒爲始,然後經由瞭解空性或敞開性而除去錯誤的概念,此即空性的證得。“空性”的梵語是“舜若多(shunyata)”,字面的意思就是“空”、“空性”、“空間”,空無任何概念化的心態。龍樹在其所著《中觀論》中說:“正如日光破除黑暗,大智者已降伏其心之惡習。他既不見心,亦不見心念。”






《心經》的結尾是〈大明咒〉或真言。藏文本說:“故知般若波羅蜜多咒是深智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是除諸苦咒,應知其爲真,因其無虛假。”此真言的效能,不是出于某種想像的咒語神力,而是出于咒語的意義。有趣的是,在討論過空性——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等——之後,《心經》接著又討論明咒。它從禪定境界講起,最後講真言或咒語。這是因爲我們在開始時必須對自己的瞭解産生信心,清除一切概念;所有斷見、常見等信仰,都必須予以突破和超越。當你完全暴露、脫光衣服、摘下面具、渾身赤裸、徹底敞開時,你就在那一刻得真言之力了。當基本的、絕對的、終極的僞善被揭穿之後,你才真能開始看到光明之寶:敞開、放下、捨棄等所具活潑有力的素質。

這裏所說的捨棄,不只是拋棄,而是在拋棄一切之後,我們發覺心安住後所具活潑有力的素質。這種心安不是軟弱的心安、軟弱的敞開,而是具有堅强的特性、無敵的素質、堅定的素質,因爲它不容許有僞善的缺陷。它是在各方面完全心安,所以連些微容許懷疑和僞善的黑暗角落都沒有。完全敞開就是完全勝利,因爲我們無畏,我們根本不想自衛。故說〈般若波羅蜜多咒〉是大明咒。或許在你的預料中,此咒不應說:“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呵。”而應說與空性有關之事,如:“舜若多,摩呵舜若多”之類。但它却說“揭諦揭諦……”——“去了,去了,去彼岸了,全部去彼岸了”。這比說“舜若多”有力得多,因爲“舜若多”(空性)會意涵哲理。此明咒不是表達某種哲學,而是開示超越哲學的東西,所以才說“揭諦揭諦”——“去了,放下了、除去了、敞開了”。第一個“揭諦”是“除煩惱障”,第二個“揭諦”是除所知障——對實相的原始信仰。這就是說,第一個“揭諦”表示“色即是空”的觀念,第二個“揭諦”是指“空即是色”。接下來的咒語是“波羅揭諦”——“去彼岸了,完全暴露了”。至此,色即是色——“波羅揭諦”——同時不僅色即是色,而且空即是空,亦即“波羅僧揭諦”——“全部去彼岸了”。此明咒中的“菩提”是指“全覺”,意謂“放下了、完全摘下了面具、渾身赤裸、徹底敞開”。“薩婆呵(svaha)”是真言結尾的慣用語,意思是說:“心願如是。”故此明咒是說:“去了,去了,去彼岸了,完全暴露了,徹底覺悟了,心願如是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